声明丨本文内容综合了权威资料与个人观点撰写,文末列出了相关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读者知悉。
谁能预见到,当初我国在80年代高价引进的火炮技术,今天会成为全球各国争相抢购的“香饽饽”呢?当时我国为购买这些火炮技术投入了1亿元,38年后的今天,这项技术不仅让我们获得了巨额的回报——200亿元。这种投入与产出的惊人比率,让人难以想象。
这款曾被冷落的“古董”火炮,为何能够在现代成为全球的焦点?又是怎样的机缘促使我国当年高价购买了这一技术呢?
01 苏联求购史——火炮启蒙
要追溯中国火炮技术的起源,就不得不提到苏联。上世纪50年代,沈阳工厂内堆积着从苏联引进的图纸,包括122毫米、152毫米火炮的技术资料,这些资料就像珍贵的宝贝一样被牢牢锁在铁柜中。到了60年代,中国又从苏联引进了D-20型152毫米口径榴弹炮,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66式152毫米加农榴弹炮。
展开剩余78%66式火炮不仅仅是当时的技术精华,它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是中国军队的主力装备,要想了解它的威力,就得看看战场上的表现。虽然在70年代,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,我们无法继续获得先进的火炮技术,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次“断供”却为中国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契机。当时的许多人认为,火炮已然过时,未来的战争将由导弹和飞机主宰,谁曾想到这项“古董”技术会重焕生机。
02 1亿元买来的火炮技术
1982年,一位名叫吉拉德·布尔的加拿大火炮专家来到了中国。布尔并非外交家,也没有任何军衔,他只是一个来自炮兵的设计天才。布尔设计的火炮技术曾吸引了南非、以色列等国家的兴趣。此行,他带来了奥地利沃伊斯特-阿尔卑斯公司研发的GHN-45火炮技术。GHN-45是一款非常先进的155毫米加榴炮,其45倍径的炮管设计、全膛底排弹和模块化装药系统,使得其射程可达39公里,相较于我国当时使用的152毫米火炮,射程要长得多。
中国军方对这项技术眼前一亮,随即展开了谈判。1982年,经过商讨,我国花费约1亿元人民币,从奥地利公司购买了20门GHN-45火炮及其技术资料。这笔交易虽然昂贵,但却非常值得。当时,技术引进并不单单是购买设备,更重要的是获取其核心技术。与当时我国的技术水平相比,这项技术显得复杂而先进,尤其是在炮管加工和火控系统的精度上,让研究人员感到巨大的挑战。
西安研究所的工程师们常常熬夜研究技术图纸,攻克难题,只为尽快将这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。尽管当时不少人怀疑为何要花钱购买一个“过时”的火炮技术,但谁能想到,这笔投资为中国打开了现代火炮的大门,布尔带来的技术就像一把钥匙,为中国炮兵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。
03 40年后的惊喜——意外的回报
数十年后的今天,中国每年仅凭借出口GHN-45型火炮,就能获得200亿元的收入,这种回报率几乎让人不敢相信。当初的1亿元投入,如今带来的年收入,竟然达到了200亿元,这种收益简直比中彩票还要夸张。
与此同时,俄乌战争的爆发也为这款155毫米火炮提供了全球曝光的机会。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300万发155毫米炮弹,北约更是为此花费了11亿欧元。可以说,这场战争为155毫米火炮做了最佳的广告。当初我国在研发这款火炮时,很多国家都对其表示怀疑,但现在,它已经成为全球主流的火炮口径,许多国家纷纷采用这一技术。如今,155毫米火炮在现代战争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,成为各国军队的重要装备。
回顾当时的决策者,他们真的是具备远见的战略家。当大多数人认为火炮即将过时,飞行器和导弹才是未来战争的主流时,他们却坚持看中了这一技术的长期价值。这就像在股市中买进了潜力股,没想到它最终涨到天际。
最为令人振奋的是,中国不仅掌握了这项技术,还成功地将火炮出口到世界各地,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要供应者。这个从“学徒”到“大卖家”的转变,无疑是一次令人瞩目的飞跃。这也证明了,某些看似过时的技术,只要找准市场需求,它们仍然可以在时光的流转中闪耀光芒。
参考资料:
观察者网:《战争之神—中国155mm火炮传奇(一)让我们开眼界的布尔博士》
观察者网:《战争之神—中国155mm火炮传奇(二)中国炮,科威特都说好》
发布于:天津市易云达配资-杠杆配资查询平台-在线配资门户论坛-股票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